血糖高不高?看小便就知道,小便出现3种异常,警惕糖尿病

fjmyhfvclm2024-11-12  10

陈叔今年68岁,患有糖尿病多年,一直服用药物控制病情,饮食上也比较注意。

最近一段时间测量血糖很稳定,于是他自行将药物减量,陈叔本身就对肉类不感兴趣,但尤其️爱吃红薯、淀粉食物等素食

家人觉得这些食物都不是高脂肪的,所以也没过多干预。大约在一周前,陈叔在家中突然晕倒了。

送往医院时测量发现血糖值达到了30多,整个人处于️高血糖高渗状态,饶是立即进行了抢救,还是没能挽回生命。

对于这个结果,家人觉得十分难以接受,️长期吃素为何血糖仍失控?

️一、这4种素食是“隐藏”的升糖高手,尽量少碰

陈叔之所以会血糖失控,与他自行减少药量以及不合理的食用素食有直接关系。一些所谓的“健康素食”,其实是升糖大户。

️1、淀粉类素食

土豆、红薯、糕点零食等食物均是淀粉大户,这些食物进入体内后会很快被身体消化吸收转换成葡萄糖,餐后血糖会很快上升。

️2、素包子

素包子也是很多糖友的最爱,尤其是在早起后,两口就能吃一个,很容易吃多了。️过快、过多的进食素包子也会导致餐后血糖大幅度上升,日常实在想吃的话,要️细细咀嚼后再咽下,同时要注意少吃点,

️3、豆制品

罹患糖尿病的患者日常还需要控制豆制品的摄入,因为豆类食物内有️水苏糖、棉子糖成分,这两个成分消化分解后生成一部分️半乳糖。乳糖中有一半是由葡萄糖组成,进入体内会导致血糖上升。

️4、素菜荤做

相较于荤菜,素菜本身口味比较清淡,一些人为了让素菜口感好一些会加入️大量的盐分、糖分、油脂,这样一来就违背了素食的清淡原则。进入体内后会给健康带来较大的负担,也不利于餐后血糖的控制。

️二、血糖过高会发生哪些危急情况?

据统计2025年全球约有5.37亿(10.5%)的成年人罹患糖尿病,因糖尿病而死亡的数量达到了670万(占全因死亡率12.2%)。换算一下,️平均每5秒就有1人因糖尿病而离世。

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现状也不容乐观,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为1.16亿,每年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约有83万。

对于糖尿病,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它绝对不是血糖升高那么简单。长期血糖过高,会给健康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这几种并发症随时可能要了命!

️1、糖尿病足

该症是糖尿病患者身上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长期高血糖会让患者的周围神经以及微血管出现病变,痛觉、感觉神经会因此而受损。患者的足部会因此而对外部的敏感性下降,甚至直接失去知觉,非常容易发生烫伤。

️2、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上较为常见该症,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具有️极高的致死率,患者身上会出现严重高血糖、脱水以及血浆渗透压上升等。

️3、心脑血管病

高血糖很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进而让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且慢性高血糖还会引起心脏功能损伤,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慌气短以及心律不齐等。

️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周围的小血管发生病变,表现为视力减退、飞蚊症、视物变形等,严重的还会因此而失明。

️三、血糖高不高?看小便就知道

血糖上升时,尿液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症状表现,出现这几个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1、多尿

在饮水量正常的情况下,排尿突然异常的增加,需要高度警惕是血糖异常上升所致。

️2、泡沫尿

排尿较急的情况下,尿液上会出现一些泡沫,但泡沫很快就会消散。如果尿液内出现️久久散不去的泡沫,则要警惕可能是尿液内糖分过多所致。

️3、尿液有异常气味

糖尿病会让患者的尿液带有异常的味道,一般为️烂苹果味,这是身体无法及时利用葡萄糖,在体内分解脂肪所产生的酮体发出的味道。

️四、90%的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2点尤为关键

“预防胜于治疗”这句话,在糖尿病这个疾病上尤为适用,预防糖尿病做好这两件事很重要。

首先,️合理的饮食对健康十分重要,日常要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全谷物,高糖分、加工类的食物要尽量少吃。保证膳食均衡的前提下尽量让️饮食多样化,保证身体可摄入不同的营养元素,同时要控制总热量摄入。

其次,️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也很关键。研究发现,每天保持6小时久坐不动人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88%,建议️每天至少保持有30分钟的运动,每周运动3~5次。运动可改善身体的新陈代谢,还能控制体重,肥胖也是诱发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但它的发生并不是不可预防,从现在开始管住嘴、迈开腿,相信糖尿病会离你很远。

参考资料:

[1]《纯素食不注意这5点,越吃越不健康!》.养生中国2023-05-01

[2]《糖尿病不可怕,但这6种并发症危害极大!》.武汉协和医院2023-11-03

[3]《超一半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科普中国2023-12-28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boyidashi.net/news/10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