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胜云端:战机座舱演变史 从机械到智能的飞跃
智胜云端:战机座舱演变史
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歼-20和歼-35A战机展示了高难度飞行动作,让观众感到震撼。新型战机的“信息就在眼前、控制就在指边”的座舱设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被称为“梦幻”座舱。
飞行中,战机座舱是飞行员获取态势信息、操控飞机和执行任务的关键部分,被视为战机研制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早期机械设备密布、人工操控为主,到电子玻璃化、多功能综合显控,再到多通道交互、人机混合智能耦合增强,战机座舱见证了战机整体性能的巨大飞跃。
### “空分制”座舱
如何高效、安全地操控飞机,给飞行员一个合适的“工位”,一直是飞机设计师们考虑的问题。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但没有座舱,飞行员只能头朝前趴在下机翼上表面,通过移动摇架牵动缆线来控制飞机。这种情况下,飞行员完全暴露在空气中,安全隐患极大。
早期的战机座舱依然依靠机械操作装置和机电显示仪表。例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米格-17和F-86喷气式战斗机,中央驾驶杆以机械连杆的方式操控飞机舵面,脚蹬同样方式操纵方向舵。仪表板采用标准的盲目飞行仪表盘布局,飞行员的任务非常繁重。
为解决座舱拥挤问题,设计师们创造性地设计出“T形”布局形式,以地平仪为中心,将其他仪表和控制器布置在固定位置。这种“空分制”座舱设计使座舱更加简洁明了,但利用率不高、信息容量小的问题仍然存在。
### “时分制”座舱
20世纪80年代,随着F-16和苏-27等新一代主力机型投入使用,战机开始向多任务、多用途方向发展。各种传感器和机载设备数量剧增,飞行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的信息处理和战斗操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程师们进行了大胆的座舱设计创新,进入了“时分制”时代。
在座舱显示方面,采用了“一平三下”的设计方式,即通过一个平视显示器和三个综合显示器提供主要信息。平视显示器将重要信息投射在飞行员眼前的特殊玻璃上,使飞行员可以同步观察战场环境和读取数据。综合显示器则采用“时分制”显示,按需显示不同信息,减轻飞行员负担。
在座舱控制方面,采用“手不离杆”(HOTAS)的设计方式,使飞行员在进行大过载机动或作战时,双手可以不离开驾驶杆或油门杆。这种设计利用数字总线传输信息,使座舱内的机械控制逐渐被电传控制取代,提升了战机操控效率。
### “智能化”座舱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新的空中作战样式不断涌现,如分布式杀伤、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等。未来的作战样式要求飞行员整合大量作战资源要素,对信息进行融合处理、高效转化和即时分发。飞行员的角色将由具体执行者变为指挥决策者,战机座舱也将升级为“智慧座舱”。
智慧座舱支持多通道人机交互,通过手势、语音、眼动、脑控等方式,使飞行员可以通过简单动作迅速转换成操控指令。此外,智慧座舱还能提供三维战场环境图景,辅助飞行员全面获取战场信息,实现多种战场信息的可视化。同时,通过人机混合智能训练,飞行员可以获得感知能力、生理机能和大脑智能上的巨大提升,与智能系统紧密耦合,形成双向的信息交流与控制,使战机座舱成为智能增强形态,以“飞翔大脑”指挥控制战机制胜未来空天战场。
以上就是【️智胜云端:战机座舱演变史 从机械到智能的飞跃】的详细资讯和分析,更多财经资讯请访问博易网主页。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