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越来越年轻化,给高危人群画个像,符合4种情况要当心了

fjmyhfvclm2024-11-12  9

张哥今年46岁,最近睡觉总是不舒坦,不是心慌胸闷,就是咳嗽喉咙痒,严重的时候还有胸背部疼痛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

张哥先是到药店开了几副下火安神的中药,喝了一星期,症状也不见好,无奈只好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却被告知已是肺癌晚期。

张哥怎么也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不停问医生,为何自己这么年轻,却会被肺癌找上。全然忘了自己二十多年的吸烟史,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肺癌来袭,睡眠先知,警惕4个异常表现

肺癌是中国人心头悬着的一把刀,雾霾、二手烟、家居装修……无处不在的高危风险,使肺癌成为了癌症中发病率极高的一种恶性肿瘤。所幸,肺癌若能在早期及时发现,治愈可能性将大大提高,这也提醒我们平时要多注意身体出现的异常,警惕癌症信号。

在夜间,由于身体各个器官都处于放松状态,肿瘤侵袭的表现便会更加明显,患者也更容易察觉异常症状,如果睡觉时出现或伴有以下几种情况,那么我们就要提高警惕心,留心是否为肺部肿瘤侵袭导致:

️·失眠或夜间突然醒来

中医认为,凌晨三四点钟,是肝和肺两个器官进行自我修复、排毒的时间,如果常在这两个时间段突然醒来,很可能是肝脏或肺部出现病变,是在“提醒”患者注意,尤其是癌细胞在内部“作怪”时,更容易出现异常失眠情况。

️·胸背疼痛

肺癌造成的胸部疼痛与肺癌发病的位置及侵犯到组织有关,肿瘤增大触及痛觉神经,患者就会感觉到有明显的胸口闷痛症状,这种疼痛会伴随着深呼吸或咳嗽加剧。起初,大多人会误以为是心脏疾病,或是身体过于疲劳所引起

️·咳嗽

咳嗽是肺部疾病常见的症状,肺癌患者以刺激性干咳为主,夜间尤为明显。当肺部肿瘤生长过大,导致压迫到气管,就会引起人体咳嗽不止。

️·持续性低烧

肿瘤入侵人体时,身体的免疫系统自动进行抵御。肺部出现癌变也可能引发身体的异常发热,若夜间睡觉时身体频繁发热,还伴随呼吸困难,浑身乏力等症状,可能就是癌细胞引发的发热症。

️肺癌高发且年轻化,4类人群要小心

说起抗击新冠病毒最大功劳的器官,就是我们的肺,肺部同志是我们的重要呼吸“指挥官”,也是我们重要的“造血司令”。一颗健康的肺,不仅能抗病毒,还能抗癌。那么有哪些高危人群需要注意保护好我们的肺呢?

️·长期抽烟或“被吸烟”人群

提到肺癌高发人群,人们最先想到的是“老烟民”。烟草燃烧后释放的环芳烃、亚硝胺等都是强致癌物。研究也发现,吸烟剂量越大,发生肺癌的危险性也越高。

除了主动吸烟者,哈医大肿瘤所报道了儿童和被动吸烟的女性,发现肺癌发生的危险度均有所上升。研究认为,被动吸烟的伤害可能比主动吸烟更大。

️·长期接触有害气体人群

除了香烟,环境污染也是致癌的一大原因。尤其是️职业与石棉、铀、氡等有毒物质长期接触者,罹患肺癌的风险要比普通人高出几十倍。不过,目前对于人们所关心的PM2.5是否会引发肺癌,至今仍未有确凿定论,仍需进一步研究。

还有一种空气污染很容易被人们忽略,即️油烟污染,有研究指出每个月炒菜30次以上者,比低于30次以下者,肺癌发生风险增加9倍。

️·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

一级亲属肺癌家族史是肺癌的高危因素。有研究显示,相比普通人群,父母有肺癌者患肺癌的风险会增加1.60倍;兄弟姐妹有肺癌者患肺癌的风险会增加1.78倍;子女有肺癌者患肺癌的风险会增加1.95倍。可见,一级亲属患肺癌会增加个体发生肺癌的风险,值得警惕。

️·精神压力大人群

压力与免疫功能有相关联系,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处于崩溃边缘的精神压力会削弱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包括肺癌在内的各种疾病风险。

️日常预防及肺癌筛查建议

高危人群不代表就是一定会发生肺癌,只是发生的概率要比普通人更大而已。所以这类人群更要用心养成“健康好肺”,尽可能地降低患癌风险。

日常预防优先体检筛查,不管是高危人群还是已经出现肺癌症状表现者,️每年都应接受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筛查,高科技的筛查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便捷、更高效、更准确的掌握肺部情况。

预防肺癌也要积极做好日常干预,老烟民应该尽早️开展戒烟行动,戒烟依旧是预防肺癌最好的方法。与吸烟者一起生活的人群,平日应尽量避免被动吸烟。《营养学》杂志中有文章提到,每天增加100g新鲜水果,可降低5%肺癌发生风险。️蔬果对不️吸烟人群有保护作用,日常一定要多摄入这类“防癌”食物。

2019年我国首个PD-L1单抗药物在中国获批上市,新药的临床应用普及,以为这广大肺癌者有机会因为新的治疗方式而活得更久。希望未来的某一天,肺癌不再是人人惧怕的癌症。

参考资料:

[1]《你是肺癌的高危人群吗?这些症状要警惕!》.健康时报.2020-04-17

[2]《医生给6种“肺癌高危人群”画了个像,排第一的并不是烟民》.生命时报.2018-04-20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boyidashi.net/news/12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