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血库的血不够了,谁是A型血?”急救室门打开,医生急促地说。
一个年长的家属马上冲过去,撩起袖子:“我是A型的,医生抽我的吧!”
“抽我的,妈,你年纪大了,身体会受不了。”另外一个年轻的家属拦住长者,想让医生抽他的血。
以上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就是国剧中常见的“输血剧情”。但是今天,小九要告诉你一个残忍的事实:亲属间不建议输血。
️哪些情况需要输血?
输血,当然是在失血的情况下才需要。在以前,输血一直是遵循“出多少血补多少血”的原则。但是,现在已经提倡“缺什么血补什么血”了。
一般来说,大多数手术都需要面临输血,但也不是一定要,需要医生评估失血量来评判是否要输血。
临床上评估失血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休克指数计算法,公式为用相对基础血压(BP)÷心率(HR),正常值在0.5-0.7之间
2.测定血红蛋白(Hb)或红细胞压积(Hct)法,公式为:估计失血量(ml)=(术前或估算Hct-实测Hct)/术前或估算Hct×体重(kg)×7%×1000
3.称重法,公式为:估计失血量(ml)=[浸血纱布重量(g)-干纱布重量(g)]×1ml/g-所用生理盐水量(ml)
4.吸引液Hb测定法,公式为:吸引液失血量(ml)=吸引液总量(ml)×吸引液Hb含量(g/L)/术前Hb含量(g/L)
但是,目前国际尚未有统一的失血量标准,有的观点认为输血阈值为70g/L才需要输血,有的观点认为Hb低于80g/L才需要输血。
根据我国发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如果Hb大于100 g/L可以不输血,Hb小于70 g/L可以考虑输血。如果Hb在70-100 g/L之间,则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来定,比如年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等因素。
️还可以输自己的血?涨知识了
输血不光是输他人的血,还可以输自己的血。因此,输血可以分为自身输血和异体输血两种。
自体输血分为贮存式、稀释式、回收式三种,是指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者血液成分,也可以回收手术野或创伤区无污染的血液,进行处理之后,再回输给患者。
自体输血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避免异体输血的感染风险,还可以避免因输注异体血液导致的急性肺损伤、感染性休克、高血钾症等一系列输血反应,更不需要交叉配血,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血液供应紧张的问题。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来说,比如稀有血型患者、宗教信仰者等提供了便利。如果患者大量出血,通过自体输血还可以节省输血的开始,降低医疗费用。
异体输血,就是输注他人的血液。与自体输血相比,异体输血的风险比较大。一方面是血源的安全性问题,可能会带来潜在的输血相关的感染。另一方面是对于人体自身来说,别人的血液是异物,进入体内之后可能会抑制自身的免疫机制。此外,异体输血还有可能引发许多并发症,比如肾损伤。所以,为了降低风险,如果没有必要,一般都不建议进行异体输血。
️直系亲属输血更易导致并发症
那么,亲属间为什么不建议输血呢?
河北省血液中心血液供应科主任赵凤绵指出,亲属间输血也属于异体输血,从本质上来说,异体输血是一种移植,会引起机体免疫应答,损害患者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免疫性输血反应。由于直系亲属之间有一部分遗传基因是相似的,所以当异体输血的时候,供血者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在受血者的体内植活、分裂和增殖,然后攻击受血者的免疫系统,产生排斥反应,临床上也称为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临床上,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病率并不高,在0.01%-0.1%左右。但是如果是直系亲属之间输血,发病率会增加10-20倍。尤其是第二代血亲供者,发生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危险性比第一代血亲供者更大。
️献血无偿,用血为什么要收费?
在街上,经常看到献血车写着“无偿献血”。但奇怪的是,当患者输血的时候,却是要收费的。明明血液来源是免费的,为什么输血却要钱呢?
其实,患者支付的是血液检测、储存等费用,并非血液本身的费用。血液的成本,一是来源于血液采集耗材,二是来源于各类检测试剂,三是来源于宣传费、纪念品、电费、停车费、血液储存费、运输费等。
此外,根据全国统一价,每200毫升血液为220元。以北京地区为例,400毫升去白细胞红细胞的血液为420元,加过滤白细胞等费用后最多也在500-600元左右。然而,与血液成本相比,星血液检测20元、采血袋30元、相关耗材50元、血液检测费160元……各项费用加起来,患者的付费是远远不足以抵消成本的。
况且,对于无偿献血者来说,当自己或者亲属需要用血的时候,是受优待的,费用可以直接减免。从不同的角度来说,这也算是“有偿”献血了。
所以,血液是很宝贵的。我们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尽量减少需要输血的情况。
参考资料
[1]《病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医生如何评估患者术中失血量》.医护.多2019-12-10
[2]《带你了解自体输血》.临床输血医学 .2020-11-12
[3]《血液中心回应无偿献血有偿使用:成本问题》.京华时报.201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