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文化名人事例?
就其一生的专业学识与基本成就而言,林徽因并非仅如众人熟知的诗情滚滚和剧谈滔滔的“客厅”太太,她不是专写风花雪月诗篇的多愁善感女子,不是小鸟依人的柔弱附庸,而是一位从福州走出的伟大女性。她集美貌、才情、功业于一身,是融美术家、教授、文学家于一体的女学者。准确地说,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守护者和严谨研究家。
“必有唐构”的苦旅
林徽因16岁随父出洋考察,历经欧洲诸国,20岁入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本拟与同道恋人梁思成共读建筑学,因形格势禁而入读美术学院,却坚持选修建筑学全部课程,毕业后竟成建筑系“建筑设计课兼任讲师”。
林徽因对建筑学的爱好和审美观点,惊动了美国传媒界。1926年1月17日,美国《蒙他那报》刊登一篇采访林徽因的报道,题目叫《中国女孩献身于拯救她的国家艺术——在美国上大学的林徽因与破坏东方之美的虚假建筑作斗争》,清楚地揭示她对荷兰和英国工匠损害中国城市建筑的态度。她认为,西方国家在中国修建的建筑,搞的是西式装饰,是对东方建筑的亵渎,是对中国本土和特有艺术的粗暴剥夺。她主张学习所有艺术的基本原理,用以设计建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由此可见她对祖国建筑艺术深挚的热爱,对中西文化交融深刻的理解。
这时在学的林徽因,还不到22岁,真是有志不在年高,有识不独老成。林徽因24岁宾大毕业,与梁思成婚后的蜜月之旅是在欧洲考察西方建筑,以此为起点,开启他们回国后考察国内古建筑的旅程。
1932年至1937年7月,梁林二人常结伴同行,连续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开创性的调查研究,为创立中国建筑学作准备。夫妇俩先后到沈阳、北平、河北、山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陕西9省(市)近40个县考察,这是在兵荒马乱、举步维艰中独立进行的文化苦旅。那时在乡野间调查条件十分艰苦,如林徽因所说:“餐风宿雨,两周间艰苦简陋的生活,与寻常都市相较,至少有两世纪的分别。”
梁思成叙述的经历是:“我们骑驴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崖边,崎岖危险。”“我们到达豆村附近的佛光真容禅寺,瞻仰大殿,咨嗟惊喜。我们一向所抱着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一旦到此得到了一个实证了。”这是长途苦旅后的惊喜收获,由此击破了日本人的妄言——中国国内已无唐构殿宇建筑,要研究须到日本。他们梦寐求证的“必有唐构”信念,由此得到确认,其乐可知,其探真求实精神更令人感动。
旧中国考古工作者的艰苦经历贯穿调查全过程,请看梁思成的自述:佛光寺正殿“斜坡殿顶的下面,有如空阁,黑暗无光,只靠经由檐下空隙,攀爬进去。上面积存的尘有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檩头已被蝙蝠盘踞,千百成群地聚挤在上面,无法驱除……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惊飞,秽气难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我们早晚攀登工作,或爬入顶内,与蝙蝠臭虫为伍;或爬到梁中构架上,俯仰细量,探索唯恐不周到,因为那时我们生怕机缘难得,重游不是容易的”。
从梁思成这身临其境的描述,人们可以看到这对探索者夫妇,是如何以惊人毅力与执着精神进行古建筑调查的。正是在“左右萧条,寂寞自如”的境遇中,科学家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达到了崇高的境界。他们的“遗憾”唯恐做得还不够;他们的慰藉只在于学术发现。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样的工细劳作,成就了他们心血的结晶《中国建筑史》。这是中国建筑学的开山之作,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之礼。
以上就是【️保护传统文化名人事例?】的详细资讯和分析,更多财经资讯请访问博易网主页。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