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刚:跟儿子赴美,晚年回国养老,如今的他,证明王铁成没说错

“认真演戏,老实做人,演戏不但认真还得较真。”

这句话出自饰演“周总理”的王铁成之口。

他所扮演的周恩来栩栩如生、入木三分,仿佛成为了他的“化身”。

王铁成在演戏时十分较真,曾为了拍戏而断了六根肋骨。

然而,有这样一个人,相较于他而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王铁成的话没有错。

01

他被誉为“中国最帅男演员”,是名副其实的“红色男神”。

在工作中,他严谨认真、尽职尽责、勤勉不怠,信奉“戏比天大”的信念。

他对待观众总是善良友好,谦逊有礼,并始终将他们放在首位。

他对妻子始终如一,专情忠诚,数十年间不离不弃。

在影坛活跃了五六十年,他获奖无数,堪称当之无愧的“老艺术家”。

与妻子携手65年,他始终如一,毫无绯闻,对病中的妻子更是不离不弃。

他正是那句广为流传的“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中的王心刚。

《海鹰》中的张敏、《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杨晓冬、《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等。

王心刚所刻画的这些英雄形象,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且美好的印象。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界,他是无数女性心中的“白马王子”。

他也是典型的“偶像”范儿。

起步高,成名早,具备优越的外在条件,且所塑造的角色深入人心。

在当下,王心刚完全可以与任何一位“天王”或“巨星”媲美。

尽管他备受追捧,名利无数,但这些都未使他变得孤芳自赏。

相反,他始终怀揣着一颗求知探索的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正是因为那些电影的光芒,才让大家记住了我的名字。”

这是王心刚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他总是谦逊和虚心。

他希望聚光灯能照耀在幕后英雄和创作团队上,而不是集中在他个人身上。

现在的王心刚,只愿意当一个92岁的平凡老人。

其实,这位昔日的“英俊小生”和“青春偶像”。

这也是一个意外的产物。

02

1932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王心刚诞生于大连的一个平凡家庭。

他自幼便接受启蒙教育,对艺术展现出独特的感应力。

学校的文艺演出,总能在舞台上见到他的身影。

他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全凭自己的兴趣“瞎琢磨”。

没想到,阴差阳错之下竟然真的取得了一番成就。

17岁时,王心刚顺应潮流,参军入伍。

后来,他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东北军工局的文工团工作。

成为一名话剧演员,使王心刚的文艺梦想如虎添翼。

从这一刻起,他也终于踏入了属于自己的那扇艺术之门。

即使这一迈,已经跨越了七年光阴。

在17岁到24岁之间,王心刚在文工团担任了7年的配角角色。

尽管经过无数次的排练与努力,最终却只能站在舞台的边缘。

然而,他仍然保持着像老黄牛般的吃苦耐劳精神。

正是这七年的历练,使得王心刚的演技更加成熟。

最终,这位面色严肃的年轻人终于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

那是在1956年,电影《寂静的山林》前来文工团选拔男主角。

导演一眼便看中了王心刚那高大帅气、英姿勃勃的身影。

他特有的军人气质仿佛与角色量身定做般地完美契合。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副导演当即决定,就是他了。

即便导演看中了他,他仍需“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成功。

与如今娱乐圈崇尚颜值不同,那个年代更注重的是实际才华。

尽管王心刚外表英俊,但他仍需通过“考验”才能胜任这一角色。

小品试镜、角色解析、面试,统统成了“拦路虎”。

然而,对于王心刚而言,这些简直是轻而易举的小事。

王心刚凭借多年积累的话剧表演经验,轻松顺利地通过了三次考验。

最终,他成功赢得了“侦察员史永光”这一男主角的角色。

然而,所有挑战的开始才刚刚展现。

首次登上大银幕便担任备受瞩目的主角,王心刚难免倍感压力。

幸运的是,压力不仅没有将他吓退,反而成为他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片场,常常能见到他谦虚求教、对所有事物充满好奇的身影。

不得不提,王心刚天生对艺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通过他不懈的努力,短短几个月内,他的表演才能便展现得令人叹为观止。

他在镜头前表现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仿佛每个角色都在他的诠释下被赋予了“血肉灵魂”。

王心刚这个“英俊小生”一出现在电影荧幕上,便立刻成为大江南北瞩目的焦点。

然而,面对如潮水般的掌声和欢呼,王心刚却选择了“逆流而行”。

03

当其他人都激动不已、心中暗自欢喜时,王心刚却表现得格外冷静。

他从未料到,一部电影竟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

他并没有畏缩,而是在面对接二连三而来的机遇时更显谦逊。

抓住时机,《牧人之子》使得王心刚的声誉大幅提升。

就在这时,一个天降的“馅饼”落在了他的头上。

由于他出色的表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王心刚”这个名字产生兴趣。

八一电影制片厂看中了他的潜力,邀请他加入,成为厂里的演员。

因此,王心刚通过一部《永不消逝的电波》证明了对方的眼光没有错。

出乎所有人意料,王心刚这个“反派男二”竟然成功“拔得头筹”。

电影上映后,王心刚的讨论热度远远超过了主演孙道临。

满脸正气却扮演反派角色,实在是充满了强烈的反差。

这部电影的上映,使观众们对王心刚的演技赞叹不已。

不久,一部电影的上映使他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那是在1959年拍摄的彩色影片《海鹰》,旨在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

导演严寄洲将扮演“鱼雷快艇艇长”一角的重任交给了王心刚。

为了不辜负导演的信任,王心刚全力以赴,力求完美。

他提出申请,希望能在海军的鱼雷快艇上与官兵们一起生活几个月,过着同吃同住的日子。

不仅细致入微地观察和揣摩人物的一举一动,还获得了“意外之喜”。

长时间的训练不仅使他融入了那个角色,甚至可以代替艇长操纵潜艇。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海鹰》播出后,王心刚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

此外,他与王晓棠在剧中饰演的夫妻形象也让观众“念念不忘”。

之后,他们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多次携手出演,成为了银幕上的经典情侣。

俊男靓女的组合逐渐被赋予了“男看王兴刚,女看王晓棠”这样的说法。

王心刚的“石榴裤”魅力四射,使得无数少女为之倾倒,纷纷写信表达爱慕之情。

有些观众甚至觉得,王心刚与王晓棠简直是天生的一对。

然而,王心刚的一句话险些让他跌入绝望的深渊。

04

面对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王心刚感到既诚惶又诚恐。

他透露了自己已婚且已经为人父的消息。

然而,这个消息不仅没有带来祝福,反而使他的妻子处在了“风口浪尖”。

他们认为王心刚的妻子完全配不上他,因此纷纷对她进行抨击。

对于王心刚而言,这始终是他一贯的选择。

他与妻子杨昭采于1959年结婚,两人幸福甜蜜,感情非常好。

婚后,妻子更加倾注心力于他们的小家,甘愿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王心能够无后顾之忧,正是因为他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

只有在妻子为他尽孝长辈之时,他才能全身心投入事业打拼。

因此,他始终觉得自己欠妻子太多。

在功成名就之际,他自觉地远离了身边的莺莺燕燕。

在工作之余,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妻子和家人。

家庭是他的“根据地”,而亲人则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哪怕有一天,家人变成了他的“障碍”和“绊脚石”。

他仍然坚定地选择了回家的方向。

天有不测风云。

妻子因闺蜜的骤然离世受到极大冲击,难以承受之下,她罹患了抑郁症。

她的情绪变化无常,有时会突然哭泣,有时甚至会产生幻觉。

王心刚开始了日夜奔波的生活,一边努力工作,一边悉心照料妻子。

他虽然经常忙得焦头烂额,但他从未放弃。

为了维持生计,并且为妻子的治病提供条件,王心刚不得不继续拍戏。

有时药刚煎好却被妻子不小心打翻,他总是毫无怨言地端起碗重新去煎熬。

为了安抚妻子的情绪,王心刚有时会播放音乐给她听,并陪她聊聊天。

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王心刚的悉心照料下,杨昭采逐渐恢复了健康。

直至此刻,王心刚终于可以安心地重返大银幕。

他凭借《侦察兵》《南海长城》和《知音》等作品,获得了众多奖项。

与此同时,他还被提拔为八一制片厂的副厂长。

在此期间,他始终尽职尽责,厂里配给他的汽车他从未乘坐过。

他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骑自行车上下班对我来说挺好。”

1987年,55岁的王心刚因身体不适宣布退出影坛。

之后,他与妻子一同前往美国,帮助儿子照顾孩子,待了一段时间。

王心刚或许是因为对祖国的思念,所以在美国并未停留太久。

回国时,他把儿子一家老小都带了回来,实现了落叶归根的愿望。

他如今一半时间待在大连,另一半时间待在北京。

我只希望做一个平凡的“老头子”。

1988年,王心刚荣获“国家级一流演员”称号。

1989年,他获得批准享受副军级待遇,并授予少将军衔。

在同一年,他被评为“建国四十四年来的十大影星之一”。

他简直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艺术表演家”。

他最后一次出现在观众眼前,是在电影《我的长征》里。

在息影二十年之后,74岁的他怀揣着军人的使命,再次登上了舞台。

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在公众面前出现过。

他过上了他梦想中的生活,成了一位喜欢游泳、跑步和散步的“小老头”。

许多热情的影迷期盼着王心刚能够再度复出。

然而,他却只是说:“我已经老了,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吧!”

结语

用“表里如一”这个成语来形容王心刚,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无论是外貌还是内心,他都堪称真正的“美男子”。

只有这样的他,才能被称为真正“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而今,又有几人能够与他相提并论?

以上就是【️王心刚:跟儿子赴美,晚年回国养老,如今的他,证明王铁成没说错】的详细资讯和分析,更多财经资讯请访问博易网主页。

精彩评论

    登录您只有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