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男子发饰?
至于唐诗中的男子发式、发饰描写,较之女子,更多地是体现身份等级的象征。男子多从头发上所簪冠帽饰来看其身份地位。唐诗中与头发一起出现的官员冠帽饰有远游冠、武牟、玄冠、惠文冠、进贤冠、章甫冠等。
权德舆《和韩侍御白发》:“白发今朝见,虚斋晓镜清。乍分霜简色,微映铁冠生。幕下多能事,周行挹令名。流年未可叹,正遇太阶平。”
据《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铁冠即法冠,以铁为冠柱,御史服之。这里的韩侍御为韩愈。据洪兴祖《韩子年谱》云:“贞元十九年,迁监察御史。”迁官为唐监察御史的韩愈这一年作《哭杨兵部凝陆款州参》诗:“并出知己泪,自然白发多。”
权德舆此诗是说韩愈虽然有白发,但是官职已升御史一职,诗中“白发”与“铁冠”一起出现,象征着功名已成,身份地位很高,认为韩愈可以在太平之年“多能事”,获取美名。
《省中春晚忽忆江南旧居戏书所怀因寄两浙亲故杂言》诗则在一篇中谈及三种头冠:“前年冠獬豸,戎府随宾介。去年替进贤,赞导法宫前。今兹戴武弁,谬列金门彦。问我何所能,头冠忽三变。野性惯疏闲,晨趋兴暮还。花时限清禁,雾后爱南山。晚景支颐对尊酒,旧游忆在江湖久。庚楼柳寺共开襟,枫岸烟塘几携手。结庐常占练湖春,犹寄暴床与幅巾。疲赢只欲思三径,愈直那堪备七人。更想东南多竹箭,悬圃琅开共葱情。裁书且附双鲤鱼,偏恨相思未相见。”
“进贤冠”是古代儒者、文吏所戴之冠,唐代仍然延用,《旧唐书·舆服志》云:“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一梁。”唐诗中也有反映,如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韩愈《朝归》:“峨峨进贤冠,耿耿水苍佩。”而《新唐书·车服志》载“武牟”是武官朝参之服。
诗人写了“头冠忽三变”的几种情况,说明此时的诗人在宫中身居要职,身份地位很高。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下文对江南旧宅闲适生活与亲人朋友的回忆与想念。
较之官员的发饰,平民男子发饰一般为帻、幞头等。非贵族男子不戴冠,但是留全发,上罩头巾,称为帻。《说文解字》云:“发有巾曰帻。”李端《送吉中孚拜官归楚州》一诗云:“才子神骨清,虚竦眉眼明。貌应同卫玠,鬓且异潘生。初戴莓苔帻,来过垂相宅。满堂归道师,众口宗诗伯。”
貌应同卫玠,鬓且异潘生,是说吉中孚仪表堂堂,年纪尚轻。初戴莓苔帻,来过垂相宅,莓苔帻是一种青色头巾,这里是说吉中孚功名成就以前,身份还很低微,头戴青色头巾。
唐代平民男子发饰还有幞头,《新唐书·舆服志》云:“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因为幞头常常是用青黑色的纱布做成,所以也叫鸟纱,在后代被称为鸟纱帽。隋唐时贵人多服鸟纱帽,后上下通用,又渐废为折上巾,鸟纱成为闲居的常服。
如戴叔伦《客中言怀》:“白发照乌纱,逢人只自嗟。官闲如致仕,客久似无家。夜雨孤灯梦,春风几度花。故园归有口,诗酒老生涯。”这里的乌纱帽即是闲居之服。
唐代文人笔下描写幞头的诗歌有两首,其中与头发一起出现的只有一首,即刘行敏的《嘲崔生》:“崔生犯夜行,武候正严更。偿头拳下落,高髻掌中擎。杖迹胸前出,绳文腕后生。愁人不惜夜,随意晓参横。”
《启颜录》曰:“唐有人姓崔,饮酒归犯夜,被武侯执缚,五更初,犹未解。长安令刘行敏,鼓声动向朝,至街首逢之,始与解缚。”“幞头拳下落,高髻掌中擎”,是说饮酒犯宵禁的崔氏青年被巡夜的武侯抓住,并捆绑起来,他头上所戴的幞头巾被武侯的拳头打落了,发髻也被其抓在手中,以免他逃跑。“杖迹胸前出,绳文腕后生。”是说他的胸前还隐隐可见被杖打的痕迹,手腕后可见绳子捆绑后勒出的印纹。从中可以看出唐朝政府对市民犯夜行为的严厉处分。
除了以上说的几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刑罚为“髨”,即剃去头发之刑,当时的奴隶多为受了刑罚的罪人,既已剃发,自然不用头衣。未受过髨刑的奴隶通常是青布束头,所以“苍头”也是奴隶。唐诗中就写到了这种髨发之刑,如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中山孺子妾,特以色见珍。虽然不如延年妹,亦是当时绝世人。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一贵复一贱,关天岂由身。芙蓉老秋霜,团扇羞网尘。戚姬髨发入春市,万古共悲辛。”
这里引用《汉书·外戚传》里的典故:“高祖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王如意。高祖崩,惠帝立,吕后为皇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髨钳,衣储衣,令春。”“戚姬髨发”,是说其失势之后遭到剃光头发,以铁圈束颈的髨刑下场,体现了贵族妇女福祸贵贱判若云泥的个人命运。
头发?发式?礼俗?其实,尽是身份,尽是等级。
以上就是【️唐代男子发饰?】的详细资讯和分析,更多财经资讯请访问博易网主页。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