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的文化内涵?
木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想它并不只归属于传统工艺,换句话说,它身后有着无数个门类的影子。 传统文学赋予了它题材,古代建筑成为了它的载体,宗教哲学给予了人文方面的内涵,民间工艺地域文化丰富了他的表现形式。正是这丰富多彩中国传统文化,给了它根基,让这样一个门类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至消亡,展现着它新的形式和美丽。
为什么中国人要用木作为主材?从材质本身上讲,木有益有弊,益在于木材本身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色泽,纹路变化多样。从古至今就有“木贵于金”的说法,如久负盛名的乌木,黄花梨,紫檀等,产量稀少,颜色浓郁,木质木纹更是各有千秋,一直都是中国人的心头好。但材料本身弊端其实也是非常明显的。木材存在天然缺陷且变异性大,强度小。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干裂湿胀,易腐蚀,虫蛀,易燃。
那为何古人偏偏钟情于木头?最早的木艺榫卯和木雕,据考古发现,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的河姆渡文化。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古人特殊的文化取向及精神需求。跟欧洲的的“石 结构”相比,古人更喜欢的是含蓄和谐的“木结构”。 古人不求建筑坚固久远,更不会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他们更多地追求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显然,与西方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建筑实体的坚固与美观。相反,中国人更关注空间的背负与怀抱,及阴阳的和谐。房子,不是为了看,而是为了栖息其中。这是古人居处的最佳境界。从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如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如后三宫乾清、交泰、坤宁,如颐和园,其名称意义都象征着阴阳和合。中国风水术,也是围绕阴阳和合建立起来。阴阳和合,建筑的高度不需要太高。用木结构建造的单层或二层,规模适度的厅堂殿阁,就是很好的建筑选择。同样是为了阴阳和合,在性能上最表现阴阳适中的“土木”就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如果说木质建筑寄予了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表达了阴阳调和的文化取向,那么另一项由木质和人脑完成的艺术—木雕,就是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经典。
有句话是这样说木雕的。木雕有纹饰,纹饰有寓意,意必吉祥。木雕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国六大木雕”所说的泉州木雕、东阳木雕、临颍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都是以不同物料为基础,加之不同的地域风格,工艺手法逐步形成的。木雕的美,不仅在于木材的贵重,更在于雕工和材料的契合。无论是风景风俗类的梅兰竹菊,百童嬉戏;寓意类的苏武牧羊,牡丹戏凤;还是神话传说类的八仙过海。从无数木雕工艺品的纹饰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学和传统习俗的影子。这就是人文美的体现。将文化,工艺和自然熔铸到一起,这大概就是古人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状态了。
木文化,不仅是木,更是文化。不是用木造房子造艺术品,是用文化造木。
木雕工艺,也不仅仅是局限于制作摆件,它更被运用到了屏风,镂空窗花,传统家居等等。从古代的雕梁画栋,到如今的现代演绎,都体现了工艺艺术对生活的改造意义,它不仅美观,更符合使用需求,这种不朴素的实用性对现代艺术设计也是有重大意义的。
社会的变迁让人们改造世界的力量变强大,让城市扩张,机器代替手工。让房子更加的房子,艺术品更加的艺术化。其实,改变最大的是人们的思想。古老的崇尚自然修身养性多了份西方文化里的现实主义和理性分析。这让中华文化更加的多元化了,在这里,木文化也悄然发生转变。
在工业化初期,在人们的普遍高效率需求及生产技术的进步下,
钢筋混凝土得到广泛使用。木材制造似乎在生活中逐渐减少,木质结构建筑留下的只是少数民居和特色建筑。这在当时是无何厚非的,当时的人们享受着混凝土带来的高质快捷,钢材的硬度和产量优势符合当时社会需求。而木文化需要适应这个过程,并做出自己的改进和创新。
当今,社会继续向前。在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也可以说是在科学技术的改造下,木质材料逐步回到了人们的视野,甚至被灌入了更多的思想和内涵。
当绿色低碳提到社会发展这个高度时,木文化的优势再次展现出来。更重要的一点是,木材所具有的传统气质开始被人们所重新发觉。被冰冷金属和化学工艺包裹的人开始寻求自然的东西。木头的温和自然的特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让城市建筑,家居装饰具有生命力和亲和力,使我们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更为协调,对协调当代人的心理压力也有积极作用。从本民族来说,随着国家的强大,开放的新思想也让我们开始用现代的眼光欣赏传统的美,复兴中华文化更让我们在心理上越来越需要本民族文化的支持。
建筑大师赖特说木材是二十世纪最富有人情味的材料。我想这也就是木文化在当今受到日益关注的原因。
以上就是【️木的文化内涵?】的详细资讯和分析,更多财经资讯请访问博易网主页。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