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俱全历史典故

四角俱全是指一个事物或者问题非常完善,包括各个方面都包含在内。这个成语最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中,用以形容春秋时期的吴国国君阖闾,说他“德考四方,角足以通者也”。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表达事物完善、全面的含义。

历史上有许多典故可以用来说明“四角俱全”的概念,以下是其中几个典故:

1. 四海一家: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七年》。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僖公为了加强周边国家与齐国的关系,提出了“天子诸侯皆宾客也,无有寇仇,四海之内一家也”。这句话意味着国与国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形成一个大家庭,四方的国家都能和平相处,四角俱全。

2. 四书五经:这是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经典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四角俱全。

3. 四牛具文:出自唐代韩愈的《韩文公镇篇序》:“岂士君子必具文者邪?夷狄之人,四牛具文者也。”这句话意味着即使是野蛮的夷狄之人,也会使用四牛(指编印经史子集的四牛皮书)来学习文化知识。由此可见,人们应该全面发展自己的学识,四角俱全。

这些历史典故展示了“四角俱全”的概念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无论是在个人修养、学术知识还是社会关系上,都需要全面发展、完善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以上就是【️四角俱全历史典故】的详细资讯和分析,更多财经资讯请访问博易网主页。

精彩评论

    登录您只有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