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母姓什么? 陶母截发留宾的典故?
陶母姓什么?
陶母姓谌,东晋名称陶侃的母亲
陶母截发留宾的典故?
出自《庄子·养生主》。故事是这样的,陶公有一位美貌的女婿苏秦,因为陶公喜欢出外旅行,他的家人和仆人就由他的妻子管理。
有一次,苏秦出入参见朝廷后,回家时,把头发再竖象征着自己对朝廷的忠诚。但是,陶母大怒,就下令截断他的头发,并留宾赴朝廷,向官员抗议他擅自参见朝廷。最后,司马相如将陶母的理由说服了帝王,苏秦既没有受到报复,陶母也收回了发动战争的计划。
陶安孝母剧情?
这是陶侃的一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公私分明,同时也说明了教育要注重德行。
陶侃年轻时当过掌管渔业的官吏,曾将一坛腌鱼拿给母亲吃。他母亲封好腌鱼交付给使者,回信责备陶侃道:“你身为官吏,用官府的食物给我吃,这样做不但对我没有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啊。”
陶母截发故事?
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
而当时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故事也广为流传。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也是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
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
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由于家中贫寒,无以款客,陶母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陶母如此举动,足见她待客之诚心。
所以范逵大为感动,遂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从此后,陶侃走上了发达的仕途。
这就是成语'截发筵宾'的典故,指真心待客。
陶母还有一个广为传颂的故事是'封坛退鲊【zhǎ】'。
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
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
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更愧疚万分。他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后人赞誉:'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
陶母诫子,译文?
陶母戒子 陶侃在青年时期作过鉴察鱼梁事物的小官,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他母亲把原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退还,同时附了一封信责备陶侃,说:“你作小官,拿公家的东西来闭塞给我,不但对我毫无裨处,反倒使我担心。 【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注释:
①陶公:对陶侃的敬称.
②鱼梁吏:鱼梁,在水中筑堰用以捕鱼的一种装置.鱼梁吏,监察鱼梁事务的小官.
③坩(gān):盛物的陶器.
④鮓(zhǎ):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如腌鱼,糟鱼之类.
陶母责子的启示?
东晋陶凯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史,专门监管鱼坝。一次,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将干鱼送回,而且写信责备他:你做官,那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却反给我增添了忧虑。陶侃读毕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自此以后,严母训导铭刻在心。其后为官40年,勤慎实职没,始终如一。
读《陶母责子》这一历史故事,要把握住陶母对儿子的严格要求这一崇高境界。陶侃“以坩鲊饷母”,出于孝敬老母。可陶母却深感忧虑,其原因是“以官物见饷”。所以陶母毅然“封鲊付使”,“反书责侃”。
陶雯见李母结局?
结局陶雯没有见李母
大结局李墨和陶雯在一起了,杨一一去国外深造,一段时间以后,杨一一重新踏足她熟悉的地方,熊旦还在那里等着她,无论她在何处,熊旦总能把幸福快递到她的身边。
陶母断发的典故?
陶母截发延宾
陶侃幼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陶母谌氏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陶母时常告诫儿子务必要“使结交胜己”(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强的人)。他结交了同郡人范逵,也是一位地方上的名士,地方官府曾向朝廷推举范逵为孝廉。
有一次,范逵乘马带着仆人,来到陶侃家做客,并准备投宿一夜。当时下大雪数天,到处雪积冰封数寸厚,陶侃家几致断炊,四壁空空,一贫如洗,而范逵带来的马与仆人不少。陶母对陶侃说:“你尽管到厅前款留客人,我自会想办法。”
陶母到了自己居住的小室,将漂亮的头发下垂到地上,截断后做了一束长长的假发,连忙到街坊上卖钱,然后买来了数斛米。回到家中,煮饭却无柴烧,于是将后边屋柱子砍倒,锯断数节为柴薪。就这样,忙到傍晚,做了一餐丰盛的晚宴,客人无不感到称心如意。范逵知道是陶母所为,既叹其识见,又深愧其厚意,对人说:“非此母,不生此子。”范逵到了洛阳,向羊晫、顾荣等人大加赞誉。陶母截发延宾之事在乡里传谈,人人以为贤良。官府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命为“延宾坊”,将屋边之桥命名为“德化桥”,以此彰扬这位贤母。
陶母责子,原文,译文?
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自《世说新语》改写)
译文:(晋朝人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陶公年纪轻时担任负责河道和渔业的官吏。(他)曾经把一坛腌鱼赠送给母亲。母亲说:“这是哪里来的?”使者说:“是官府所拥有的。”母亲将腌鱼封好并且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还增添了我的忧愁啊!”选自《世说新语》
陶母筵宾故事简短?
陶母截发筵宾的典故
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也是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
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
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由于家中贫寒,无以款客,陶母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陶母如此举动,足见她待客之诚心。
所以范逵大为感动,遂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从此后,陶侃走上了发达的仕途。
这就是成语“截发筵宾”的典故,指真心待客。
以上就是【️陶母姓什么? 陶母截发留宾的典故?】的详细资讯和分析,更多财经资讯请访问博易网主页。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