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河姆渡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
河姆渡主要文化遗存:遗址中有一排排木桩和板桩,沿着小山坡呈扇形分布,颇有规律。这是一种干栏式建筑,其中大的长23米余,深约7米,前廊深1.3米。许多木构件上有榫头和卯口,说明采用了榫卯结合的技术,这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
遗址中发现的稻谷,经鉴定属于栽培稻的籼稻和粳稻两种。其出土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分布范围之广,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罕见,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有粳无籼”的空白。同时出土的还有骨耜、木耜、骨镰和木杵等,都是农业生产或谷物加工的工具。这些发现证明,当时此地农业已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往人们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这里的水稻比印度发现最早的水稻早三千多年。
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动物遗骨,其中有人工饲养的猪、狗、水牛等,还有野生的鹿、赤麂、獐、熊,以及在这一地区现在已绝迹的象、犀牛等,这对探讨古代气候演变规律和原始畜牧业起源过程,有很大价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艺术丰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动植物图案;有陶塑的猪、羊、人头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还有至今仍能吹出音响的骨哨。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已有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贯穿中华大地六千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尽管总长超过了黄河,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黄河文明才是历史的主流,但是近年来,在长江下游一代却不段出现令人振奋的发现。首先,是和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
以上就是【️简述河姆渡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的详细资讯和分析,更多财经资讯请访问博易网主页。
精彩评论